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國外_香港電子產品回收_標準研究分析
2020/11/6 14:14:02 點擊:1140
國內外標準對比及國內標準發展趨勢
3.1國內外標準的對比
基于不同的國情和產業背景,國內外標準存在一些差異。
(1)國外標準對電器電子產品生產商、消費者、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拆解處置企業等都有較為明確的要求和規范,而國內標準主要是規范拆解處理企業,基本沒有對生產者、消費者設置規范要求。
(2)國內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半數以上是通過走街串巷的商販得到回收,這類商販很難達到國外標準中所規定的環境、衛生及數據安全等要求。雖然國內部分正規拆解處理企業可以達到此類標準要求,但他們存貯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能力有限。
(3)國外標準要求電子產品回收商必須有適當的保險或措施以涵蓋可能出現的風險,防止已回收的物品得不到有效的處置。此類要求國內標準未有涉及。
(4)國外標準設有指定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點。這與我國目前的國情不匹配。國內指定的回收點數量不足,大多數公民不愿意無償送貨到指定地點,且指定回收點回收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處理處置情況難以跟蹤掌控。
(5)國外標準涵蓋當下所有電子產品的回收利用,而國內實際回收利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類別范圍較窄,特別是國內的基金補貼企業,他們是根據基金補貼的名錄進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基金補貼名錄之外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量較少。

(6)國外標準要求回收鏈下游企業提供透明化服務,并且要求操作工人對拆解處置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標準有一定認識。國內標準未有此要求。
(7)國外標準對拆解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產生的零部件的管理較為嚴格,涉及電子設備的再使用和翻新需要提供市場證明。相較于國外,國內對于拆解產生的零部件的管理較弱,缺乏可追溯性,且不存在翻新或再利用的證明。
(8)國外標準十分重視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中存儲信息的安全,對于保護信息安全的規范較為嚴格。國內標準在數據安全方面相應的規范較少,廢棄電子產品在處理的過程中存在信息泄露的風險。

3.2國內標準的不足
國內標準規范數量較多,具有十分明顯的國情特色,相較于國外標準,國內標準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
(1)國內回收端的標準規定較少,而回收環節是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回收規范的缺失不利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后續資源化的實現。
(2)國內標準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企業的要求較多,而對電子產品的生產商、消費者基本沒有要求。實現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資源化,生產商和消費者都有一定的職責。
(3)標準得到有效實施是設置標準的目的之一。目前國內標準的規定缺乏實施的指導作用,使得標準在推廣應用方面存在障礙。國外標準在標準的推行方面有相應的認證規范體系,以利于標準的實施應用,而這是國內標準所欠缺的部分。
以上是國內標準目前體現出的不完善,也是推行的瓶頸所在。
3.3國內標準的發展趨勢
在國內積極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背景及現有國內法規、標準框架下,構建出相對完善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十分必要和迫切。
首先,基于國內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行業的狀況,未來國內標準應涵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拆解、翻新、再利用、資源化等全產業鏈過程,并進一步規范該行業的發展。
其次,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增長潛力巨大,目前的處理量居世界首位,相應的處理技術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未來國內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行業將會深入影響世界范圍內該行業的發展。伴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的整體國家戰略,環保產業走出去的趨勢勢不可擋,因此國內標準將朝著系統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第三,為推進標準的落地實施,在國內積極推行標準規范體系的建設十分必要,這也與目前我國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要求相吻合。
4結論
(1)目前,國外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標準體系相對完善,但在國內推廣“水土不服”,盡管國內標準種類繁多,但國情特色明顯,較為零散,體系化程度較弱,仍需要不斷完善。
(2)國內標準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回收環節規范薄弱、生產商和消費者職責缺失、規范條款不易落地實施等方面。
(3)建立并推行國內標準體系十分迫切。無論是從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行業發展的需求,國家發展的戰略以及標準的推廣應用,開創中國特色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標準體系十分重要。
- 上一篇:EPR制度是什么:是指將生產者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到產品設計、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 2020/11/6
- 下一篇:香港廢品回收報廢處理公司請注意!廢舊手機、家電、電腦等拆解銷毀處理將有國家標準 20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