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美色综合网站,国产一级做a爰片在线看,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你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公司新聞

拆解電子垃圾的利潤_香港電子垃圾處理_在不斷增高,廢舊電子元器件2021年有高收益嗎?

2021/1/10 15:26:50      點擊:677

  

\據統計,全球每年產生上千萬噸電腦、手機、打印機等電子垃圾,其中70%以上通過各種“灰色”渠道進入我國。與此同時,國內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如今已達230萬噸,僅次于美國的300萬噸。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國內數量龐大的電子垃圾進入循環利用體系的還不足10%。


  電子電器廢棄物俗稱電子垃圾,含有金、銀、鈀、銅、鋁、錫等寶貴資源,有很高的利用價值。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其拆解過程產生的“三廢”不僅直接危害人體健康,而且會對土地、水源造成嚴重污染。



  如何面對國外潮水般涌來的電子垃圾?如何處理本土產生的大量電子垃圾?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進目前國內最大的廢舊電子電器拆解處理集散地——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    

  國內許多地方都在爭搶電子垃圾資源

  一些發達國家禁止其出口     

  貴嶼鎮處理的電子垃圾,很大一部分來自美國、歐洲和我國臺灣等地。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把某些發展中國家當作中轉站,將電子垃圾迂回運抵我國,形成了一條“灰色路徑”。

  “目前有一種新的發展趨勢更應關注,就是一些發達國家重新審視自身資源戰略,對于出口電子廢棄物的觀念有所轉變。”長三角循環經濟研究院院長杜歡政說,比如日本,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提出“城市礦山”的資源觀,不僅頒布法令禁止電子廢棄物出口,還想辦法從其他國家進口。據統計,日本現有的廢舊電子電器產品中,僅稀土就能提取30萬噸,如能回收利用,足以滿足其本國需求。

每天傍晚,這些商販把收集到的“貨”運到更北邊的天通苑東小口。在那里有一排排的分揀工廠,對這些電子產品進行拆解。拆解之后的產品,一些流通回到電子賣場;金屬線等則被運往天津、河北,最終無法在當地處理的電子垃圾,悉數運往廣東貴嶼等地深加工。

  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最近幾年,中國每年至少報廢5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電冰箱、500萬臺洗衣機、500萬臺電腦及上千萬部手機。這些電子垃圾,每年會產生5億多噸的危險有毒廢物,成為巨大的污染源。

  “企業在拆解電子垃圾后,往往出于成本考慮,只以最省錢的方式提取出有價值的資源,而不顧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對于那些沒有回收價值的垃圾,往往焚燒、埋土或丟棄于河流中,或者直接暴露在空氣中。”中國環境學會固體廢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聶永豐認為,這造成了極大的污染。


  無效的“廠商回收”

  一年365天,后八家村的路邊攤主都在等待提供貨源的人力車夫。

  公眾對這樣的人力車并不陌生。一輛輛破舊的三輪車,掛著回收條幅,天天蹲在小區門口。他們走街串巷,深入到北京城各個角落,是電子垃圾回收的前鋒。

  更“高端”的回收者在電子賣場周圍集聚。在北京中關村、朝陽門、公主墳等電子產品大賣場,聚集著大量個人商販,兼具運貨、賣新貨、收舊貨等多重身份。

  這其中,還有穿行而過的人力車夫,他們幫顧客運送新品之后,帶回舊產品,跑一趟,一舉兩得。

  “提供電子垃圾的人群絕大多數是個人消費者。” 愛回收CEO、聯合創始人孫文俊告訴本報。他曾做過調研,年輕人平均七八個月換一部手機,而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每個家庭都有兩三部閑置手機。

  除個人外,實力更強的商販還盯住了一次性出貨量大的企業。“企業的電子產品更新較快,一般3到4年淘汰一批。”前文所述的劉先生告訴記者,自己現在已經有一些固定的企業客戶,如企事業單位、網吧、公司庫存積壓品等。

  回收鏈條上,除商販由于利益驅動積極回收電子垃圾外,各個PC廠商與手機廠商也大多設有電子產品回收點。每年各廠商都有預算投入這塊賠本的“生意”,但廠商的電子垃圾回收一直收效甚微。

  “這些回收點基本收不上來什么東西。”孫文俊告訴記者,由于廠商收購價格往往低于市場價,使得消費者不愿意回收。并且,廠商設置的回收點也很少,并不方便。

  實際上,眾多廠商出于各種考慮,并未在內部進行產品回收處理。

  據科技網站TechinAsia報道,廣東貴嶼垃圾處理集散地不僅聚集了來自全球的舊計算機以及其他電子產品零部件,并且還有來自惠普、三星和松下等公司幾乎全新,但因存在部分缺陷而無法出貨的產品,還有AMD沒有使用過或準備返修的芯片。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的數據,目前,全球電子垃圾中有72%左右的電子垃圾出口到中國。由此,廣東貴嶼成為舉世聞名的“世界電子洋垃圾之都”。

  “最后,所有的電子垃圾都會打包運往廣東,包括電子產品上帶的塑料,管子,甚至顯示器的碎玻璃。”上述劉先生告訴記者,由于交通成本高,廣東的買家通常是,等北京的電子垃圾備齊,隔一段時間拉滿滿一箱走。

  高污染的“二次加工”

  在全國各地的電子垃圾處理中心,那些稍經整修就可繼續使用的電子產品,往往被送往二手賣場。

  一位中關村二手電腦城的銷售人員告訴本報,一臺E5200雙核2.5GHz處理器、2GB內存、200GB硬盤、獨顯256、華碩DVD光驅的臺式電腦,配上液晶顯示屏,售價在1600元左右。如果碰上不懂行的買主,還可要價更高。

  某個知名國產手機在回收上做得比較積極。由于工業設計的原因,它的手機自建渠道直接回收,回收上來的手機,更換一下零配件或外殼,再刷新軟件界面,就可以出貨了。

  翻新貨還經過各種中介在國際間流通,“每年,各個品牌手機、貼牌手機都會將大量二手機銷往南美等國家,以及中國三、四線城市和廣大的農村。”孫文俊告訴本報,經過更換外殼、更換零件之后,往往都能使用,在性能上與之前機器相差無異。

  而那些沒有破損的組件,稍經處理就可以當“新品”賣。比如,內存條用酒精一擦就跟新的一樣,CPU用紙一擦就干凈,硬盤也只需格式化,再用酒精處理一下就行。

  在此之外,全國所有需要二次“深加工”的電子垃圾就來到了廣東貴嶼。在廣東貴嶼,有數萬人從事焚燒廢舊電子產品,和塑料回收分解工作。

  “越大的東西,回收價值越低。家電中的鐵、鋁都不值錢。有價值的是電腦、手機等小東西,因為含有貴金屬。”聶永豐告訴記者。據孫文俊介紹,那些徹底報廢的手機,每部大約可以提取價值1美元的貴金屬。

  雖然價值高,但是電子垃圾的處理成本更高。出于成本考慮,企業通常不采用污染較少方式處理。比如,很細的金屬線無法剝皮提取,企業往往直接將皮焚燒抽取金屬線,“這種方式對空氣的污染非常大。實際上,企業可將線切成小粒,再用機器來分解抽取金屬。這對空氣的污染小。”聶永豐告訴記者。然而,企業似乎等不及。

  無論是北京東小口,還是廣東貴嶼,電子垃圾的拆解都是純人工操作。據相關媒體報道,操作工人將電源板放在電熱器窄小的吹風口下烘烤兩三秒鐘,便用鑷子將板上的芯片、電容、電極管等電子元器件取下,分別放入不同的陶瓷小杯中。

  接著,他們用硫酸水沖洗電路板,并焚燒那些無法再回收的垃圾。這些電子產品當中含有十幾種回收價值較高的金屬,如銅、金、銀、鈀等,但亦有鉛、汞、鎘、六價鉻、銻、鈹、鎳等有毒有害物質。

  當將有價值的東西回收之后,那些沒用的電子垃圾殘余物(包括有毒物質)也焚燒或者填埋在土里,“這些電子垃圾都沒辦法化解,只有污染環境,如,顯示器的玻璃碎片也是如此。”聶永豐說道。

  孫文俊告訴本報,目前,國內的環保技術并不先進,垃圾的價值與意義也未被社會認識,成本遠大于收益;許多被國家認證的分揀中心、電子垃圾回收企業只能依靠國家的補助度日。


  “美國環境部門的一位負責人去年來過貴嶼,實際上是調研評估美國電子廢棄物出口造成的資源流失問題。”貴嶼鎮鎮長張楚豐告訴記者。

  “由于國際金屬價格迅速攀升,國內許多地方都在爭搶貨源,貴嶼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張楚豐說,但貴嶼已經形成回收——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擁有遍布世界的電子廢棄物收購網絡,相關從業者6萬多人,加工處理企業3200多家,年處理量達190多萬噸,在一些貴重金屬的國際價格方面具有較大影響力。

  據介紹,貴嶼從電子廢棄物中能提取不少于10種稀有金屬,比如每年提煉黃金超過15噸,而我國黃金的年產量也不過300噸左右。        

  張楚豐介紹,目前貴嶼主要采用來自臺灣的人工拆解技術、有較為環保的火法和濕法工藝,已禁用過去造成嚴重污染的酸洗、焚燒等原始工藝。

  人工拆解就是把廢棄電路板加熱到50至60攝氏度,取出可重新利用的電容、電阻、晶振、二極管、三極管等貼片元件,賣給國內外的電子市場和電子加工廠。經過人工拆解后的廢棄電路板則賣給其他加工企業,企業再通過高溫提煉、電解等方法提取其中的有用金屬。

  據了解,不僅從電子廢棄物中提煉的貴重金屬能賣出好價錢,拆解下來的各種電子元器件的附加值更高。

  在貴嶼鎮的一家手機拆解作坊,老板陳欽明雇了4名拆解工人。“每位工人只要培訓幾天,就能拆解出40多種元器件。”陳欽明說,他從上游企業購買手機板,每天拆解1000至2000片,拆下的元器件賣給下游企業做門鈴、電子玩具等,每年銷售收入約200萬元,凈利潤約50萬元。據介紹,像這樣的加工企業,鎮上還有幾百家。

  “今年進了一批IC(集成電路)板,只花27萬元,卻賺了100多萬元。”當地一位老板介紹,進貨要會看“成色”,“洋貨”的價值比“國貨”高很多。

  拆解下來的電子元器件,很大一部分流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電子商場,最后賣給做二手機、翻新機或搞維修的買家,甚至賣給一些做新產品的廠家,在國內外形成一個很大的市場。北京中關村一位經營廢舊電子元器件的經銷商說,比如手機,許多人用一年半載就淘汰了,其中的許多電子元器件還能用十年八年,有很高的利用價值。      

  小作坊的污染問題防不勝防

  加工地的污染物嚴重超標    

  貴嶼曾因污染嚴重,被一些國外媒體稱為“世界最毒的地方” 。

  貴嶼鎮旁,農民在田里種植了一些水稻。“這些都是外地人種植的,土壤含有重金屬,產出的稻米本地人不敢吃,都拿來喂豬。”當地人說,至于這些豬最后賣到何處,讓誰吃了,那就不清楚了。

  為減少污染對人體的危害,貴嶼人采取“上風上水”的方式居住。“這里的樓房一般有四五層,一層二層做加工車間,三層以上才住人。”當地人解釋,因為污濁的浮塵離地面一兩米左右,住在底層會吸入太多的廢氣。

  這幾年,貴嶼鎮開展過多次大規模專項行動,銷毀用于加熱電路板的煤爐800多個,查處取締通過酸洗提取金、銀的加工點80處,現在的環境情況比過去好了很多,但仍存在問題。

  記者隨著執法人員來到一個酸洗加工點。在一條小溪旁,只見一個簡易工棚前排列著20多個大塑料桶,里邊裝著已經分解出來的青黑色銅水,有幾只桶還向外冒著大量黃色濃煙。

  加工點老板說,這已經是提煉黃金的最后一道工序了,酸洗用的是強硝酸,整個加工過程只要不到4個小時。記者在現場呆了20多分鐘,就感到胸悶、惡心,真不知道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裝備的工人是如何堅持工作的。

  “由于大量的加工企業都是小作坊,技術水平低,加之行業不規范,污染問題防不勝防。”張楚豐擔憂地說,“以酸洗為例,加工人員都是‘游擊隊’,政府白天打擊,他們晚上偷著干,甚至跑到湖南、江西、廣西的深山老林里干。”    


  讓電子垃圾回收既節約資源又減少排放

  規范產業發展是必然選擇    

  對于資源短缺的中國來說,處理電子垃圾不僅是一個環保問題,也是一個資源戰略問題。

  一些環保人士要求堅決取締,因為電子廢棄物是“環境毒藥”,對其回收利用是弊大于利。一些業內人士則感慨地說,電子廢棄物能為國家提供大量的資源,好比是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

  “實際上,對電子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可以大大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杜歡政說,比如,與生產新鋼材相比,利用廢棄電子電器產品提煉再生鋼材,可以減少97%的礦廢物、80%左右的污染,節約90%的原材料,而且兩種鋼材的性能相同。“對于電子廢棄物處理中產生的二次污染問題,可以通過建立循環經濟園區,利用新工藝、采用集中產業和集中治污的辦法來解決,簡單取締等于因噎廢食,不能解決現實問題。”

  目前,日本、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通常采用機器拆解的辦法,將廢棄電路板全部粉碎,然后利用磁選、浮選等工藝提取金屬。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成本很高,而且回收率只有80%左右,還有20%無法處理的部分只能填埋,對環境仍然造成相當大的壓力。貴嶼通過人工拆解電子廢棄物,資源回收率達到99%至99.5%,成本只有機械拆解的1/10。

  杜絕污染嚴重的酸洗、焚燒工藝,需要建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提升處理技術,規范產業發展。2005年,貴嶼被批準為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但制定的試點實施方案至今未獲批準,國家投資該項目的資金也沒下來。

  “建立這樣一個園區,光污水處理系統就需要幾億元投資,鎮政府根本拿不出這筆錢。”張楚豐說,這就需要國家政策、財稅、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否則,既解決不了環境污染問題,也無法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

\
業務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