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食品口岸檢測若呈陽性,銷毀_退運香港銷毀_或退運!
2020/11/30 17:38:48 點擊:631
厄瓜多爾白蝦、挪威三文魚、阿根廷牛肉……看著超市冰柜里琳瑯滿目的進口海鮮,你或許有些頭疼:買還是不買。
鋪天蓋地的新聞著實讓人有些心慌:廣東東莞、福建廈門、山東臨沂、陜西西安……光是2020年11月,各地就已通報近三十起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案例,為2020年以來最多的一個月。
如果將時間線放長,自2020年7月3日廈門、大連海關在從厄瓜多爾進口的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以來,國內共通報五十余起相關案例,涉及16省(直轄市)。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大連凱洋海鮮公司,一樁樁疫情似乎都和海鮮脫不開干系。國內多地局部疫情源頭也指向了進口冷鏈食品——9月下旬,青島港兩名裝卸過冷凍海鮮的工人感染新冠病毒;11月7日,天津海聯冷凍食品有限公司一名裝卸工人被確診。疫情傳播呈現出“從物傳人”和“從人到人”并存的特征。
為逃一“劫”,一些厄瓜多爾白蝦商家一度自曝售賣的實為國產蝦。在上海的多家商超,即便商戶掛出了“國產海鮮”的招牌,攤位前也只有零星的顧客。進口冷鏈食品,還能放心吃嗎?
1
冷鏈食品,為何頻“中招”?
冷鏈真正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源于北京新發地市場疫情。當時,病例主要集中在水產品經營區域,這一區域環境受到新冠病毒污染最嚴重,而活魚等常溫水產品區域的疫情并不嚴重。“這些發現提示,北京新發地疫情可能與海產品有關。”11月11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采訪時說。
專家們亦發現,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病人也主要集中在冷凍海產品區域。“這些線索都指向冷鏈運輸進口的海產品,可能就是疫情源頭。”吳尊友說。
北京新發地市場出現疫情后,國家加大了對冷鏈食品的核酸檢測力度。順著這條線追查,發現多個國家輸入的海產品受到新冠病毒污染。
7月10日,海關總署的一則公告,讓厄瓜多爾“網紅蝦”成了“苦命”海產品。大連、廈門兩地海關分別從厄瓜多爾生產的部分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涉事的3家企業隨即被暫停在華注冊資格和進口,涉事產品也被退運或銷毀。
此后,新冠病毒裹挾了水產市場,進口冷鏈食品成了消費者不敢觸碰的禁區。凍帶魚、冷凍鯧魚、冷凍豬肉……出現在各地通報名單上的凍品越來越多,來源地也從遙遠的巴西、阿根廷和挪威一直延伸到與中國接壤的俄羅斯。
盡管相關產品的核酸樣本呈陽性,但由于從未分離到活病毒,冷鏈傳播始終被認為是一種假設。直到10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在對青島疫情溯源調查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
世衛組織新聞發言人CarlaDrysdale在回復南方周末記者的郵件中寫道,世衛組織此前也曾接到德國、荷蘭和新西蘭等國的報告,在凍品的外包裝上檢測出陽性核酸樣本,但“真正在凍品外包裝上分離出新冠活病毒,青島是第一次”。
“但需強調,新冠病毒通過食品外包裝傳播的概率微乎其微。”CarlaDrysdale援引了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9月15日,中國抽檢的超過67萬份冷鏈食品及包裝樣品中,只有22件呈陽性。
青島的案例坐實了新冠病毒“物傳人”的可能性,也意味著“防人”的同時亦需“防物”,“加強進口冷鏈食品核酸檢測”開始成為各地黨政一把手的關注重點。
2
污染發生環節難認定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冷鏈食品被檢出陽性次數最多的進口國分別為厄瓜多爾、阿根廷、巴西、俄羅斯、印度,涉及凍魚、凍蝦、凍牛肉、凍豬肉、凍雞翅等。
這或與當地的疫情狀況有關。2020年6月下旬,拉美成為全球疫情新“震中”,如今整體新增病例增速雖有所放緩,但巴西的單周新增確診病例仍居世界前十;厄瓜多爾的主要外貿港口瓜亞基爾擁有發達的對蝦產業,卻也是該國疫情“震中”。
值得注意的是,陽性樣本大多發生在外包裝上,這一方面說明食材本身被污染的幾率不高,另一方面也給認定污染發生在哪個環節帶來了困難。
進口冷鏈食品涉及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分裝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人工介入,任何一環出現紕漏都可能提升系統的風險值。
一位船運公司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產品從離開工廠到裝箱上船需要人工操作;進口的冷凍集裝箱貨物進入冷庫時,凍品需要裝卸工人一件件手工掏箱,然后再用叉車轉移至冷庫儲存。“如果有工人感染了病毒,在裝箱、開箱時與人交談、咳嗽、打噴嚏,都有可能讓病毒附著在包裝袋或集裝箱上。”
不過,即便國內某些局部疫情和進口冷鏈食品有關,目前來看更可能是海鮮等產品在養殖、運輸、銷售等環節中“沾上”了病毒,而非自己“感染”了病毒。“像三文魚這樣的海鮮不大可能成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教授王亞民曾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從既往研究看,水生生物的生理結構與人類差異太大,跟人交叉傳染病毒的概率很低。
11月25日,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環境所消毒與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張流波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未發現因直接食用冷鏈食品引起的感染。
2020年11月23日,上海市楊浦區一家大型超市的凍品區,每一批產品都附有核酸檢測報告。(南方周末記者馬肅平/圖)
3
消滅“漏網之魚”
不光是進口海鮮,凍肉、蔬果等所有進口冷鏈食品在被擺上餐桌前,都會經歷相似的“旅程”。
“在口岸、大型集散地、企業冷庫、終端消費市場等環節,目前都有嚴格的核酸檢測和消殺。”深圳一家海鮮電商平臺CEO張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根據國檢政策,所有進口凍肉、禽肉和水產品在清關后,必須入庫進一步檢驗檢疫。北京新發地疫情后,步驟又多了一道——核酸檢測。挪威大型三文魚加工企業霍夫賽斯(Hofseth)大中華區總經理李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對產品進行的是批批檢,“如果每箱都做核酸檢測,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大,既不經濟也不現實”。
抽檢具有隨機性,難免會有漏網之魚。南方周末記者梳理多地通報發現,部分貨品是在流入地被抽檢出核酸陽性,而非在入境點,還有一小部分最終流入了市場。8月13日,一個批次的進口厄瓜多爾凍白蝦就流入了西安市蓮湖區方欣海鮮市場,最終在采樣核酸檢測中被發現。
正因為難以做到百分之百檢測,11月9日,海關總署會同多部門發布《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指出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我國境內人員接觸前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包括集裝箱內壁和貨物外包裝,不提供消毒證明不能上市銷售。
以往,部分產品在清關后會存放在不同區的多個冷庫內,全程監控并不容易。8月18日,深圳率先實施集中監管模式:冷凍肉制品和水產品只要進入深圳儲存、銷售和加工,必須進入“集中監管倉”進行核酸檢測和消殺,檢測合格后才能“出倉”,流向深圳各大凍庫。
福建、江蘇多地,甚至內陸城市太原、運城,也紛紛探索這種集中監管模式。“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逐層噴灑每件貨物的6個表面,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后,才放行進入下一環節。
在大型商超、農貿市場等消費終端,進口檢疫證明、核酸檢測報告及追溯信息是驗貨必不可少的三張證明。進口冷鏈食品被卸載到專用的周轉推車上后,迎接它們的依然是消毒液,隨后才會被送往進口冷鏈食品儲存專區,最終出倉銷售。
海關總署新要求下發后,從口岸提貨比以往要求更嚴、周期更長。上海市楊浦區疾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上海大型水產品批發市場“東方國際水產中心”,已經兩周沒有進口冷凍水產品進入市場。
即便層層檢測沒有問題,消費者在選購冷凍冰鮮食品時也應佩戴口罩,最好使用一次性手套挑選,購物后及時用肥皂清洗雙手。處理這些食品時,所用的刀具、砧板等器具應單獨放置,還應盡量避免生食。

4
口岸檢測若呈陽性,銷毀或退運
外包裝消殺后,病毒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仍有消費者擔心,食品本身和內包裝同樣曾暴露在加工環境中,“萬一接觸過感染者怎么辦?不可能每件拆開后送檢”。
2020年11月12日,中國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表示,海關總署已強化了源頭管控,與有冷鏈食品輸華貿易的全部109國的主管部門進行了溝通磋商。截至11日24時,中國對發生員工感染新冠肺炎的20個國家99家生產企業采取了暫停其產品進口的措施,其中82家企業是在出現疫情后自主暫停了對華出口。
“挪威海產生產商在工廠設施中全面遵循了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出的要求,在嚴格的衛生和污染防治要求下進行生產工作。”挪威海產局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總監博薇婭(VictoriaBraathen)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按照規定,進口冷鏈食品的檢測結果一旦呈陽性,該批次產品作退運或銷毀處理。類似民航的“熔斷”機制也已從9月11日起實施——同一境外生產企業輸華冷鏈食品或包裝前兩次被檢出陽性的,企業產品進口申報暫停1周;被檢出陽性3次及以上的,產品進口申報暫停4周,期滿后自動恢復。
“一禁了之”非長久之計。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口食品的17個品類中,排名前二的分別是肉類及制品、水海產品,進口額達到188.9億美元和160.5億美元,分別占進口總額的20.8%和17.7%。目前,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蝦類進口第一大國。銀鱈魚、蟹類等品種也頗受消費者青睞。
“你能想象沒有澳龍或三文魚,轉而用帶魚、羅非魚替代的商務聚會或高端婚宴嗎?”大連一家水產公司的負責人說。
此外,進口的水海產品中,還有一部分在國內去皮、去骨后用于再出口。“如果一刀切禁止,必然會涉及大批量的就業,還會牽涉到毀約賠款等問題。”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看來,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小和規避風險。
任何監管措施都需要付出成本,對于進口凍品賣家,因為設置了核酸檢測和消殺程序,產品的通關時間明顯延長。“凍品最長耽擱了一個星期,一些冰鮮產品也比以往慢2-3天。”張宇介紹。
博薇婭透露,2020年10月,挪威對中國的三文魚出口量達1324噸,較上月同期增長了37.6%,已實現連續三個月增長,“但今年三文魚市場整體表現仍較為低迷”。
“現在,日料店、酒樓、餐飲店等專業市場正在回暖。”張宇說,但零售市場的凍品賣家日子依然煎熬,“按照雙十一的銷量,可能僅僅恢復了三分之一”。
- 上一篇:可別“瞧不起”垃圾回收行業,有人_香港垃圾回收_已年入百萬! 2020/11/30
- 下一篇:2025年電動汽車電池_香港汽車電池報廢處理_可自給自足 ,無需依賴進口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