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臨期酸奶去哪了?員工:4種過期食品處理_香港過期食品處理_方法,你不一定知道!
2020/9/23 7:55:20 點擊:1226

我們都知道添加劑少、防腐劑少的東西,保質期就會很短,營養價值也更高。
像牛奶、酸奶這種奶制品,除了特殊包裝的能保存半年以外,其余包裝的保質期多則一個月,少則數天,這樣一來有利也有弊。對超市而言,臨期產品不好賣,對顧客而言,就怕買了喝不完。
無論哪一種都會造成浪費,那么你知道超市的臨期酸奶都去哪兒了么?
超市的臨期酸奶去哪了?
一、大促銷
商人的特點就是精明,怎么會讓過期的酸奶賠在自己手里,所以在酸奶將要過期的前幾天,超市和商家就已經開始籌劃了。
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大促銷,將臨期的乳制品降價處理,這樣一來雖然利潤少了,但銷量卻多了。
如果遇到節日,銷量還會翻好幾倍,這樣一來,商家和超市不僅不會賠錢,可能還能賺一筆。對消費者來說,可以用比平時便宜很多的價格買到乳制品,只要能在保質期內喝完就行,何樂而不為呢!

二、捆綁銷售
除了大促銷以外,還有就是捆綁銷售,將臨期的乳制品和新鮮的乳制品放在一起銷售,以買贈或者打折的形式吸引消費者,這種活動對消費者來說相當有吸引力。不過買回家以后可要看好日期,先把臨期的喝掉,新鮮的可以放一放。
這種方法可以很快的將臨期的乳制品消化掉,還不會浪費。
三、試吃
超市為了讓顧客購買產品,經常會推出試吃活動,試吃的產品通常都是用臨期的,畢竟消耗量大,很多顧客試吃過后都會購買。
這樣一來,銷量就大大提高了,就連試吃產品的費用都能回來,對商家和超市來說,簡直就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四、扔掉
這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方法,就是酸奶已經過期了,沒辦法再做其他的處理。一般超市都會在酸奶過期之前,做出銷售策略,但如果酸奶真的過期了,超市也只能扔掉了。
所以,提醒大家在購買酸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日期,畢竟酸奶的保質期很短,特別是購買一些有折扣的酸奶的時候,要在規定日期里面喝完。
而且大家購買酸奶的時候,一次不要買太多,買適量就好,畢竟如果不能在保質期里喝完的話,那只能夠扔掉,就很浪費了。
風味酸奶要選原味買
超市里的絕大部分酸奶都帶有“風味”兩個字,這并不是指口味,而是商家為了提升酸奶的口感和營養添加了別的成分,比如果蔬、谷物、營養強化劑、添加劑等。
建議大家選擇原味的風味酸奶,通常含糖量會低一些,單位蛋白質含量也會更高。
另外,像加了水果果粒的風味酸奶,經過長時間的運輸和存儲,很難保證酸奶中的水果是新鮮的。所以,如果你想吃水果酸奶,不妨自己買一些水果切粒放在原味酸奶中,喝起來更健康美味。

挑選酸奶
看營養標簽與配料表
1、看蛋白質
風味發酵乳蛋白質≥2.3g,原味酸奶蛋白質≥2.9g,低于此標準的是飲料。
2、看碳水化合物含量(少糖)
在選購酸奶時,選擇碳水化合物盡量少的。如果自己做酸奶的話,可以考慮加最少量的糖,不覺得酸得難受就行了。如果是減肥人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越低越好!
糖是發胖的元兇,盡量選無糖酸奶。
這款酸奶每100g有15g糖(碳水化合物),正常酸奶約200g,一杯就是30g的糖,而二兩米飯才26g。驚呆了吧~
3、看成分表,成分越簡單越好
生牛乳加發酵菌,最多加個白砂糖,其蛋白質、鈣含量高。無糖的純酸奶口感偏酸,可以把新鮮水果切丁和酸奶伴著吃。
而加了香精、增稠劑和果粒的酸奶雖然口感好,但是糖分和能量偏高,減肥人士不適合的!
4、看乳含量
乳含量≥80%的相對蛋白質和鈣含量較高。酸奶的乳含量越高,營養價值越好。
5、生牛乳>復原乳(奶粉)
盡可能的選生牛乳酸奶,而且在配料表上生牛乳的含量要第一排位。如果第一位是水,則是乳酸菌飲料而不是酸奶了。
一天一杯酸奶有益健康,但前提是要挑一杯好酸奶,下次買酸奶的時候,大家記得看看瓶身的標注和配料表。
??????
安全專題 ●●
點擊下方藍字↓↓↓看更多內容
溺
水
|高發時段 安全游泳 溺水誤區 智慧救援
|危險水域 水上交通 六不一要 溺水自救
|汛期防溺 乘船安全 錯誤救援 離岸流
|暴雨洪水 防溺四知 溺水征兆 游泳抽筋
消
防
|居家消防 致命濃煙 油鍋起火 廚房火災
|消防設施 電動車火災 充電寶自燃 山火
|火場逃生 爆炸逃生 公交火災 煤氣爆炸
|高樓逃生 粉塵爆炸 燃氣泄漏 汽車火災
交
通
|車輛盲區 雨天行車 雪天行車 隧道行車
|荷氏開門 拒絕超載 酒駕醉駕 被酒駕
|爆胎逃生 疲勞駕駛 被困車內 大巴逃生
|斜坡停車 系安全帶 騎車安全 兒童鎖
自
然
災
害
|臺風預警 防臺抗臺 防塵卷風 躲龍卷風
|暴雨預警 暴雨出行 山體滑坡 泥石流
|防汛抗洪 山洪逃生 海嘯逃生 強對流
|霧霾來襲 地震逃生 避雷防雷 沙塵暴
防
騙
|高考防騙 詐騙手段 “親屬卡”詐騙
|疫情詐騙 “兼職”詐騙 “美人”陷阱
|電信詐騙 “車庫”詐騙 反套路 套路貸
|常見套路 “紅包”陷阱 網絡詐騙
|開學詐騙 “指紋”騙局 “朋友圈”陷阱